雪峰山下的高铁守护者|沿沪昆高铁看湖湘发展
“雪峰山,雪峰山连山,山下331道弯,铁守铁弯弯都是护者湖湘鬼门关。”横亘在湘西版图上的沿沪雪峰山地势险要,自古被称为“天险”。昆高随着沪昆高铁的发展建成,“天险”变成了“通途”,雪峰也为沿线带来更多旅游客流。山下与此同时,铁守铁一群高铁守护者们也开始了大山里的护者湖湘坚守。
11月27日上午,沿沪“发现最美铁路·沿沪昆高铁看湖湘发展”网络宣传活动第二天,昆高记者随“发现团”来到湖南怀化,发展探访扎根湘西的雪峰铁路人,倾听他们守护高铁安全的故事。
一双“铁板脚”守护山区高铁安全
溆浦南路桥检查工区是沪昆高铁线上的一个偏远工区,位于雪峰山下的溆浦南站,工区有10名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职工。在工区管辖的44公里线路中,有7座桥梁7座隧道,其中雪峰山隧道群长达28公里。桥隧工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这些桥隧和沿线山体的巡视检修工作。
高铁桥隧工检查隧道口附近山体情况
该工区的工长,32岁的桥隧工孙桐大学毕业后就分在沪昆高铁线上。他告诉记者,工区每月要完成一轮设备全覆盖检查、防洪重点处所检查以及隧道进出口检查,全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山里。“44公里的线路跨越山林,山路崎岖,给养护带来不小的困难。有的隧道口仰坡角度达到55度,我们要沿着陡峭的检查通道攀爬上坡顶,查看两座隧道口支挡情况、山体情况以及树木形态等。”检查完隧道口情况,他们还要沿着顶部水渠一路查看,直到山后的水库,确保水渠排水通畅不影响设备,这一路来回就要1个小时。
溆浦南路桥工区职工处理隧道坡顶倒塌的树木
山路难走,夜路“长”走。桥隧工除了白天在山林穿梭外,夜里高铁停运后,还要进入线路对隧道、桥梁附属设备等进行巡查。像雪峰山的特长大隧道,夜里开车走山路到隧道口有危险,他们就从工区附近的工作门进入,骑25公里的电动车才能到检查地点,再徒步检查6公里,走走停停下来需要近3个小时,超过2万步。“桥隧工,必须要有一双‘铁脚板’。”孙桐笑着说。
“毫米意识”练就道岔整治“金手指”
怀化南站旁边的维修基地里,广铁集团怀化电务段怀化高铁信号车间高级技师吴亚军坐在监测电脑前,显示器上颜色变换,他目光如炬,窗外高铁穿梭如织。
2015年沪昆高铁开通前期,吴亚军被段调往沪昆高铁参与联调联试,获得了维护高铁道岔信号设备的机会。在2个月的时间里,他深夜作业对管内84组道岔精调了3次,发现和解决问题200多个,为沪昆高铁开通打下基础。
吴亚军认真测试道岔数据
“介入沪昆高铁施工后,我察觉到道岔表示缺口不达标问题尤为突出,岔尖与基本轨贴合得不紧密,缺口变化就大,高速行驶的动车组通过道岔时就会产生更大的晃动,既不利于行车安全又影响旅客乘车的舒适感。”从普铁到高铁,吴亚军深深感到道岔调整精度无法满足自己的目标。
几十米长的道岔,可移动的尖轨和固定的基本轨缝隙标准却是以毫米计算,当时厂家配备的密贴调整片,最大精度只能做到0.5毫米。“高铁,就是要追求极致,就应该有更高的标准,要以精益求精的精神,让道岔信号‘步调一致’,精准牵引动车组,保障行车安全。”吴亚军反复琢磨,通过和厂家反复研讨,制作出了0.3毫米密贴片,将道岔调整精度提升至0.1毫米,高铁行车更安全也更平稳了。
沪昆高铁开通十年间,经吴亚军整治的道岔成百上千,却始终保持“零”故障记录,设备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因此他也被称为高铁道岔整治的“金手指”。
吴亚军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今年“五一”劳动节,吴亚军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表彰大会。“我将继续发扬铁路工人的优良传统,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创新创造上再立新功。”谈到荣誉,吴亚军谦虚地说。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杨政芳
通讯员 孙庆 郭成 向芳彬 周凯